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的序幕,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应该说历届的三中全会在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它集中研究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它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第八次了,它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及其他的三中全会相比,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来看,那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告别了“极左”,就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义非常重大。十四届三中全会是1993年开的,也是第一次来设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人民的心目中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我认为对我们的改革进程也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它推动了改革从单一走向了全面综合,我们说以前的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改革还是比较单性的,尤其是比较偏重于经济体制方面。这次我们是全面的、综合的,刚才说有六大领域,六大提法,六大改革一起全面展开。
二是我们从容易到艰巨复杂。相对来说,过去改革是比较容易的,就是我们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的问题先解决,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暂时放一放。现在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全身先动一发,今天我们就是一发而动全身,要动全身的一些问题。
三是从表层到攻坚深化。过去的改革应该说是停留在表层性、浮在面上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零敲碎打一点,现在我们走入了攻坚深化,要啃硬骨头,拿顽瘴痼疾来开刀。
四是从摸着石头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也就是把摸着石头跟顶层设相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起来,所以公报当中提出这一个结合、一个促进,很好。我想这样势必对我们的改革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长、完善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它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行动的总纲领,它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进程当中的新的里程碑,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这次全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对于三中全会的公报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改革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这个改革,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这需要不断准备和成熟。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另外一个方面,也在我们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在这样的基点上,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使人民很受鼓舞。
这一次三中全会可以说是发出了气贯长虹、提振人心的新号令,推动着全面深化改革迈上新征程。一是改革发出了最强音,二是改革进入了新周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35年的改革如果算是一个周期的话,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改革周期。三是改革出现了的新形势。这就是我国改革出现了深水区的新形势、新局面。在深水区面前,经过这次全会,全党同志思想统一、振奋斗志、充满勇气和智慧,可以说在我们面前没有翻越不了的高山,也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我们一定会取得改革的新成效。总体来说,用比较通俗或者流行的话说,历届的三中全会是改革的范儿,体现了执政党肩负的使命和领导人责任的担当。三中全会是改革的金字招牌,改革将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励精图治、捷报频传。
从全会公报的精神来看,这次全会的决议首先表现了整体全面推进的特点,比如说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了安排和部署。另外,注意各项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呼应。包括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呼应,也包括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包括整个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和整个发展的可持续之间的呼应等等。这是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表现的是比较突出的。再一个方面,每一个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说,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也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提出了六大体制和制度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大改革一起提,这是全新的提法。过去一般就提四个,这次一下子提了六个,这是给我特别突出的一个印象。我们这次有一个很新的亮点,就是强调治理,过去最早说的是统治、管理,现在讲治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在公报当中特别强调治理。还有一个是这次也提到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过去我们一般提党的建设改革,现在加上“制度”,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说明我们把党的改革重点放在制度改革上面。还有一点,也可以说第一次提到生态文明体制,过去我们一般提四大体制,我们是五位一体的建设,但是只有四个体制。那么这次对五大建设格局,相匹配的是五大体制,也就是五位一体的体制,这样就相吻合了。
我们注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总目标,表述的非常清晰,那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通过这样制度上的完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且要使这样一些创造的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非常清晰且成体系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治理要现代化是什么意思呢?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说的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从国家管理确立了国家治理,治理和统治、管理肯定是有区别的,而且是比较大的区别。从国家统治来说,那就是我强你弱,我是国家的统治者,我管着你、管着社会,管着被统治的对象。后来更多用“管理”,“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这个治理是什么意思呢?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这是主体。现在我们的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再有就是渠道问题,过去是单向的,从上到下,我从上到下统治你、从上到下管着你。现在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这个词也表明了这个方式的变化。实际上一种制度具体是通过国家治理或者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实现和表现出来,表明整个制度的基本特征,围绕这个国家治理,包括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生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性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体制改革当中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就涉及到基本经济制度,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和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中国是紧密围绕着自己的国情、自己发展道路的特点,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至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它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被明确了。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现在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了。
一个方面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出来了,我们既不是强调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的成分,也不是过度强调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在这个发展当中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这个里面要不断明确产权制度,加强产权制度保护,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它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通过股权多元化,实际上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各类经济实体的制度模式和治理结构都会不断的得以完善,不断的从各自的基点向现代企业制度前进。
我们现在的改革,过去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是既要摸着石头,又要搞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现在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改革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协调,这次三中全会的改革,不仅提出一系列的部署,提出一系列的任务,而且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它是一个组织保障。实际上我们说,提出任务、提出目标,如果要落实,这个组织保障是很关键的,得有人去管、有一个机构去管,有一个核心去领导,具体抓落实,这是非常关键的。
公报中还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下好改革一盘棋,正是为了激发总的合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中国号”巨轮必定能涉险滩跃激流,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2013年11月19日